跳到主要内容

测试用例

[TOC]

测试用例

By:weimenghua
Date:2023.08.03
Description:

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
测试用例常见的设计方法有:等价类划分法、边界值分析法、因果图法、错误推测法、判定表法、正交实验法。

一、等价类划分法

等价类划分,就是将测试的范围划分成几个互不相交的子集,他们的并集是全集,从每个子集选出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值作为测试用例。
例如,我们要测试一个用户名是否合法,用户名的定义为:8位数字组成的字符。
我们可以先划分子集:空用户名,1-7位数字,8位数字,9位或以上数字,非数字。然后从每个子集选出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值:

  • 空用户名:“” (无效等价类实例,指对于软件规格说明而言,没有意义的、不合理的输入)
  • 1-7位数字:”234” (无效等价类实例)
  • 8位数字:”00000000” (有效等价类实例,能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)
  • 9位或以上数字:”1234567890” (无效等价类实例)
  • 非数字:”abc&!!!” (无效等价类实例) 他们5个,就是用等价类划分选出的测试用例。实际上,对于1-7位数字的子集来说,选“234”和“11111”没有本质的区别。等价类的划分,最关键的是子集的划分。实际上,非数字还可以继续划分子集:字母,特殊字符。

二、边界值分析法

长期的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们,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,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。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,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。选出的测试用例,应选取正好等于、刚刚大于、刚刚小于边界的值,例如,对于在区间min,max的值,测试用例可以记为min,min+,max,max-。
例如,假定 X 为整数,10≤X≤100,那么 X 在测试中应该取的边界值为:10,11,99,100。
注:上面只是说边界值,如果是完整的测试,除了边界值外,还需要一个正常值,即12-98之间的任意值。

三、因果图法

根据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,以及相互制约关系的一种方法。
设计步骤:
-(a)确定原因和结果,并为每个原因和结果编号
-(b)确定原因和结果的制约关系,生成因果图
-(c)根据因果图,产生判定表
-(d)把判定表的每一列拿出来,作为数据,设计测试用例
原因和原因之间的关系有:异E(最多有一个,互斥),或I(至少有一个),唯一O(有且只能有一个),要求R(a为1时,b也必须为1),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有:与,或,非,恒等。缺点:因果关系庞大,生成判定表麻烦,设计测试用例较复杂。

四、错误推测法

错误推测法是指:在测试程序时,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或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,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检查这些错误的测试用例的方法。
这种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,依靠的是经验和直觉,很多时候,我们都会不知不觉的使用到。